第163章 谋反本就是死罪,何须再搞什么下绊子的戏码?
洪武时期!
老朱此刻笑容愈发灿烂。
“高炽这孩子不错。”
“没想到他儿子也这般出色。”
“果然是咱老朱家的好苗子。”
他原本还担心,大明后世出了昏君,丢了自家脸面。
没想到这一代比一代还争气!
老四朱棣虽然闹了场靖难之役,但终归还是个称职的皇帝,也算是没给他抹黑。
孙子朱高炽、曾孙朱瞻基,也都表现得像模像样,叫人放心。
“好好好,果然是个好皇太孙!”
他连连点头的同时,心里却也冒出些杂念。
“话说回来……同样都是皇太孙,怎的允炆会蠢成那副德行?”
“难不成,是我当初教得有问题?”
但转念一想,朱标不也是他教出来的吗?
朱允炆可是朱标带出来的,这一脉教育风格压根没变啊!
既然不是教法的问题,那只能说明
——允炆自己就不是干大事的料。
“算了算了,这孩子以后安安分分当个荣华王爷吧。”
【瓦罐鸡蹦迪王——】
【靖难年间,燕王朱棣屡次征战,朱高煦多次随军出征。】
【尤其是在关键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因此深得朱棣信任。】
【也正因如此,他渐生异心,周围也聚了一帮狐朋狗友,屡屡挑拨他与太子的关系。】
【朱棣即帝位后,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朱高煦多次拒不就藩,改封频繁,野心不死。】
【仁宗即位后,立朱瞻基为太子。】
【朱棣去世不久,仁宗亦驾崩,朱瞻基从南京赶回奔丧,并顺利登基称帝。】
【尽管明宣宗对朱高煦颇为宽厚,一再容忍,遵循祖训,不愿轻加刑责。】
【但朱高煦依旧不知悔改,于宣德元年八月正式起兵叛乱,打着“靖难复辟”的旗号发动兵变。】
【面对叛乱,宣宗御驾亲征,一边派使者劝降,一边大军压境,围城数日。】
【朱高煦最终被困,出城请罪,汉王之乱就此平息。】
【即便如此,朱瞻基仍对这位皇叔极为宽容,未加诛杀。】
【然而,在一次探望中,朱高煦居然将皇帝绊倒在地!】
【朱瞻基当即下令将一口大缸扣在朱高煦头上,任他满殿乱跑。】
【最终,忍无可忍的宣宗下令火烧其缸,将其处死。】
【从此,朱高煦被世人戏称为“瓦罐鸡”,反复蹦迪流传百世。】
看完瓦罐鸡蹦迪的视频后,几位皇帝的表情都透露出几分迷茫。
朱家这宗族关系,还真是够复杂的。
这家人怎么叔侄间的矛盾一代赛一代?
当年朱棣从侄子朱允炆手里夺了皇位——
如今轮到朱棣的儿子——汉王朱高煦,盯上了自己的侄子朱瞻基的皇位?
看来这“叔叔抢皇位”的传统,是被朱家当成家风传下去了?
不过说起来,朱棣当年造反可不是主动的,
他是被朱允炆那一套“削藩”政策逼到死角,才不得不揭竿而起。
可朱高煦这人就不一样了——纯属无理取闹。
他哥朱高炽是嫡出长子,朱瞻基又是嫡长孙,都是正统接班人。
说到底,朱瞻基还算是挺尊重这位叔叔的,
可汉王就是不知感恩,非得折腾。
即使后来他真有谋反之意,朱瞻基也没有急着下杀手。
但他偏要自己作死,还作得离谱至极。
朱瞻基登门探望,他竟然把皇帝绊得摔了个狗啃泥。
朱瞻基怒从心起,干脆把他炖成了一锅“瓦罐鸡”。
……
大秦!
秦始皇的眉头紧紧皱着。
“朱高煦这人,真是愚不可及。”
“朱瞻基都已经稳坐帝位了,他还妄图造反,这不是自讨苦吃?”
“人家好心饶你一命,你却非要蹬鼻子上脸?”
始皇帝实在看不懂朱高煦是怎么想的。
他对朱棣这个能打能治国的皇帝还算钦佩,
可这位汉王,怎么就这么抽象?
一旁的扶苏想了想,若有所思地说“或许,这只是一场有计划的借刀杀人?”
叔叔突然把皇帝放倒,这剧情怎么看怎么离谱。
而且你就算成功把他绊倒了,又能怎样?
朱瞻基还能因为摔一跤丢了江山?可笑。
扶苏越想越觉得这更像是史料夹缝中的野史段子。
“可笑。”
始皇却冷哼一声,显然不同意儿子的推断。
“谋反本就是死罪,何须再搞什么下绊子的戏码?”
“反而容易被后人笑谈。”
扶苏点了点头
“确实。”
谋逆在任何朝代都是板上钉钉的死局——
要杀你,不需要铺垫剧情,不需要奇葩理由。
朱瞻基真要处决汉王,直接扣个“图谋不轨”的帽子就够用了。
所以,兴许这件“扫堂腿”的事,还真不是编的……
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