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迎敌不利,大败身亡,兄弟同殁沙场——!!
虽说天幕还没解释这些外号到底是怎么来的,但他朱元璋也不是三岁小孩——
看这外号一个个的样子,哪有一句好话?
“朱祁镇……”
朱元璋算了一下辈分,立马得出结论。
“那不就是朱瞻基那孩子那一辈?”
“行啊,行得很。”
他冷笑出声,语气里尽是阴阳怪气。
“老四,你这孙子也算养得可以。”
“瞧你这教子有方,一代比一代能‘出事’。”
前面刚蹦出来一个斗蟋蟀的天子,后脚就来了个“大明真男人”的皇帝。
你这育儿方式,是不是从‘人才培育’变成‘奇葩养成’了?
朱棣在旁边刚擦完血迹,汗水又冒了出来。
爷的怒火看样子又要烧到自己身上来了……
【宣德二年十一月十一日,明英宗朱祁镇诞生于皇宫之中。】
【明宣宗为其亲取名字,“祁”为燕王朱棣一脉的辈序,而“镇”则寓意镇守国家、安抚天下。】
【幼年时,宣宗将朱祁镇抱至膝上,问道“若你登基为帝,可保江山安稳否?”朱祁镇答曰“可!”】
【又问“如有人作乱,你敢亲征吗?”他答“敢!”】
【宣宗听后欣喜至极,立刻将身上的龙袍玉带披在他身上,抱他上宝座,众臣高呼万岁。】
【宣德十年,宣宗驾崩,年仅八岁的朱祁镇登基称帝,尊号明英宗。】
【在由张太皇太后摄政,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辅政,延续“仁宣之治”。】
【正统六年,英宗亲政,正式定都北京,结束南京“名义首都”的时代。】
【正统七年,张太皇太后驾崩——】
【三杨因年事已高纷纷辞政,宦官王振逐步掌控朝政,开启明代首轮宦官专权。】
……
永乐时期!
朱瞻基此刻看着天幕,只觉脑袋嗡嗡作响。
果不其然……是他儿子。
他感觉自己祖父看他的眼神越来越凝重,虽未动怒,但那眼神中多了一丝失望。
毕竟现在,天幕上展示的还只是朱祁镇的前半段人生。
还未到“重头戏”。
眼下来看,最大的毛病是过度依赖宦官,令王振把持朝政。
不过就这点,朱瞻基倒还不算太惊慌。
毕竟……爷爷当年用的也不都是清流正臣,不也照样用了些“内官”?
他暗自松了口气,用袖子擦了擦额头的汗水——
但愿事情别再继续往糟糕方向发展了吧……
【正统十四年,瓦剌军势汹汹南下侵明!】
【朱祁镇听闻瓦剌大军南侵,非但无惧,反而心生激动。】
【他将此视作展现皇威、建功立业的良机。】
【在宦官王振的极力煽动之下,朱祁镇决定御驾亲征。】
【他誓要亲手击溃这个曾让祖宗忌惮的草原劲敌。】
一道视频骤然浮现于天幕之上。
画面中,朱祁镇身立龙椅侧旁,神采飞扬,手指江山,语出惊人——!
“不除瓦剌!”
“焉敢称帝于世!”
朱祁镇声震大殿,回响不绝。
若不是那堆外号作祟,看到此情此景,哪怕是曾见风雨的秦皇汉武,也许都会暗自点头。
这才是帝王应有的风采!
不是那些南宋皇帝动辄议和的懦弱模样。
然而——
一想到朱祁镇此前在天幕上的种种外号,众帝王的脸色都变得极其微妙。
这孩子,胆子是有的,但是……
唉……
……
洪武时期!
老朱微微松了口气。
好歹这小子不是那等软骨头。
终归是他们老朱家的血脉!
“但……为什么这孩子还有外号叫‘土木关头牌?”
一念及此,老朱脸色一沉。
那是能动摇国本的大事,难道与朱祁镇有关?!
他目光凝重,凝神望向天幕。
……
永乐时期!
朱棣神情冷峻,眸中藏着深深的担忧。
朱瞻基虽然常惦记斗蟋蟀,但总归靠得住。
可朱祁镇……
这孙子他从未见过,谁知会出什么幺蛾子?
回忆起朱祁镇那一串丢人的外号,朱棣脸色阴沉如水。
朱瞻基额头冷汗直冒,这时刻哪敢吭声。
毕竟这祁镇还没出生,爷爷一发火,他这个“父亲”铁定遭殃!
“这娃,生来就是来坑爹的……”
朱瞻基内心哭笑不得。
一旁的朱高炽、汉王、狂妄居士等人也都表情凝重,目不转睛望向天幕。
他们清楚,这一战,将牵动整个大明的未来!
【朱祁镇率领五十万大军,匆匆踏上亲征之路。】
【而仓促出兵,毫无敌情侦查的部署,仅凭王振一纸命令,火速两日集结。】
【兵马尚未整训,军中更无阵法可言。】
【夜宿途中,疑有响动,巡夜军士声响惊扰睡梦中的兵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