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37章 千古半帝——李隆基!
而李琚,在听见高力士第二次说出折腾二字之后,则是忍不住瞬间心神巨震,整个人顿时如遭雷亟。
因为,他懂了!!!
他听懂了高力士的言外之意。
不管是高力士说的他的婚事太折腾,还是说的圣人上了年纪,不喜欢太折腾。
其实所蕴含的核心,都只有两个字——安稳。
是的,安稳!
安稳,它不仅仅只是折腾的反义词,更是李隆基现在的心态。
因为李隆基已经五十岁了,已经老了。
他已经再不复当年诛韦后,杀太平之勇,也没了当年攘外安内,拨乱反正,励精图治的决心。
说得更直白一些,就是他已经折腾不动了,只想求一个安稳。
而求安稳,该怎么求?
答案也很简单,甚至简单到了只有两个字——制衡!
没错,制衡。
用帝王之术,平衡各方势力,让各方势力相互制衡,让大唐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处在他的掌控之中。
所以,他打压太子,宠爱李琩,用李琩来制衡李瑛。
所以,他在扶持李琩的同时,又给了李亨,李琰,李琬,李璘等人彼可取而代之的暗示。
让他们从旁牵制二人,使得李瑛与李琩不敢摒弃一切一心争个你死我活,生怕他们争得两败俱伤后,被渔翁得了利。
而李隆基,在挑起三方的互相争斗与互相忌惮之后,便可稳坐钓鱼台,成为那唯一的裁决者。
李琚想明白了一切,一时间,他心中又是欣喜,又是庆幸。
欣喜的是,他终于透过层层迷雾,看清了如今平静的朝堂之下隐藏的暗流涌动。
庆幸的是,他竟然在误打误撞之下,把路给走对了。
是的,直到此刻,他才敢真正确定,他的路走对了。
而他敢确定自己的路没走错的依据,正是基于李隆基追求安稳的心态。
制衡之术,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平衡,是势均力敌!
简单来说,就是谁强打压谁,谁弱扶持谁,让三方的力量和水平,始终都处在一个微妙的平衡之上!
但他和李琩的冲突,则恰好打破了这个平衡。
他在咸宜公主的婚礼上抢了李琩的风头,又在杨府一脚踹得李琩差点断子绝孙。
这两个举动,不仅让李琩在朝中颜面大失,声望大减。
更是让太子一系重新进入了世人的视线之中,说是踩着李琩狠狠的立了一次威也不为过。
此消彼长,很简单的道理。
但太子一系风头盖过李琩的场面,却是追求安稳的李隆基不愿看到的。
所以他接下来一定会打压太子一系,让双方,乃至于三方的力量再次回归到势均力敌的局面。
而这,也是高力士为何要突然提起他的婚事,并且用闹腾来形容这场婚事的原因。
太子一系,本就因李琩势弱而风头大盛。
若李琚再与杨氏联姻,那可就真成了出头的椽子,必然要迎来李隆基狂风暴雨的般的打击。
所以,他若是还想继续留在洛阳,乃至于留在长安,那么这桩婚事就不可能再继续下去。
而高力士之所以提点他,或许,就是要他主动在李隆基面前放弃这桩婚事,以此来保存太子一系的主要力量。
但......有趣的事情就在此处。
他......并不打算留在长安,而是打算润出去。
在他的实际打算是准备润出去的前提条件下,这桩婚事,反而成了他的助力。
李琚心思电转,顿觉念头通达,浑身舒畅。
他收回思绪,转过头看向站在一旁的高力士笑了笑,感激道:“多谢将军提点,小王感激不尽。”
高力士回应了李琚一个和善的笑容,却是没有说话。
李琚也不在意,整理好心情,便昂首阔步地走进了宣政大殿。
金碧辉煌的大殿正中。
李隆基斜靠在龙椅上,手里拿着一封奏折认认真真的看着。
即便是李琚的脚步声传进耳朵,也未能让他的目光从奏折上移开。
李隆基是个勤政的皇帝,一直都是。
纵然后期贪图享乐,却也从未懈怠过政事。
否则,他也不可能创下这盛世基业。
“儿臣拜见父皇!”
李琚阔步进门,在大殿之中站定,朝主位上的李隆基躬身施礼。
但李隆基像是没听见一般,依旧翻阅着奏折。
既不让李琚起来,也没有出声责怪或呵斥。
李隆基不说话,李琚便只能保持着弯腰行礼的姿势一动不动。
大殿中静谧得落针可闻,只剩下李隆基翻阅奏折的沙沙声。
直到,又是一阵匆匆的脚步声传进大殿之中。
李隆基才抬头看向匆匆而来的执事太监,问道:“何事惊慌?”
执事太监急忙应声:“回圣人的话,太子殿下与鄂王殿下于殿外求见。”
听见这话,李隆基脸上总算有了一点表情,他微微蹙起眉头,做沉思状。
片刻后,摇头道:“让他们先在门外候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