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馄饨会议
李佑没在管小贩的拘谨,而是转过身来对着已经吃完了馄饨的众人开着玩笑说道:“吃了我的馄饨,可就是欠了我人情了。我这人可奸诈的厉害,你们要是不敢出点政绩来,我非得缠着你们要一辈子馄饨。”
众人也都是哈哈一笑,可李佑却继续笑着说道:“你还别笑,我可没有开玩笑,我这人是小气的很呢,你要不信你问张老虎。”
张老虎嘴里的炊饼都没有来得及咽下去,就迫不及待的开口说道:“可不是么,当年在幽州,就因为一个突厥兵,迷了路,跑进了幽州地界,王爷非要说他是犯境,追着好百里,直接冲进了草原才罢休。”
众人不知道李佑还有这样的经历,也啧啧称奇。
“好了,闲话少说,简单说一下,今天的任务还挺重的,澧阳县十二个里,四个乡都得去看看,俗话说的好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说过要带着你们变有钱的,穷就是个欺软怕硬的家伙,你也怕他,越想逃离塔,他就越要来找你,你要是反过来打他呢,他还怕你,还要远离你。你们这儿有句话,我昨天才学过来,叫吃得苦,霸得蛮。我们就是要在这澧水河畔,吃得苦,霸得蛮,打赢这一场攻城战。”
“好啊,大人说的太好了,这穷就是一座城,困了我们澧阳多少年了,总是欺负我们这不行那不行,县令来了一任又一任,你们看到昨天博四怎么笑的了么?我徐卓把话放这儿了,我就跟着殿下干了,殿下要攻城,我必是先登。”
“你徐卓才来多久啊,你老家是澧阳的么?要说澧阳的事情,我刘慜最有发言权。我爷爷记事的时候,我们家就已经在澧阳县了,我是看着澧阳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你是不知道,穷受气啊,咱们朝廷不是按人口定上下州的吗,三万人是上州,两万以下是下州,上州此刺史可是四品的官儿,下州可才五品,这低了可整整一品啊,你是不知道那荆州刺史来咱们澧州的时候,那鼻子出气儿都是往天上冲的。你才受过几天委屈,不就是让隔壁县给骂了一顿了,咱从小就让人骂是鸟不拉屎的地方,出们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澧阳人,要说先登叶轮不找你啊。王爷,别的不说,但凡用的着我刘慜的,您只要说话,我赴汤蹈火都给您办了。”
二人起了头,众人也都开始纷纷向李佑倒着苦水,李佑没有不耐烦,而是一一听完后说道:“我看你们都是满肚子的委屈啊,委屈好啊,有委屈才有动力嘛,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们笑他们的,我们干我们的,等他们笑饿了,我们也就干饱了,齐心协力,打赢这场攻城战。”
“诺!”众人齐声应诺,情绪高涨。
李佑来到澧阳的第一次的会议是如此潦草,却又如此紧密。澧阳县的所有高层,在一个馄饨摊前,跟着李佑一起立下了军令状,两年时间,帮澧阳脱贫。
一行人吃过了早餐后,朝着村庄而去,如今正是农忙时节,农民往往来的很早。唐朝田亩是均田制,家中年满21岁的长子,或者年满18的次子,可以领田一百亩。无论你耕种多少亩,朝廷都按照一百亩的税收来收。
这一百亩田,其中八十亩是在你六十岁之后,归还朝廷的。剩下二十亩叫永业田,等你六十岁之后,就是你的私人田亩了。所以,每户平均下来一百亩的田地要耕种,任务还是挺重的。
“这些水稻亩产能有多少斤?”李佑在田埂上开口问道。
刘慜开口说道:“大概每亩两百斤左右,要是陛下有德,赶上风调雨顺能增至两百五十斤。”
“那每户每年所需口粮大概是多少呢?”
“若是寻常四口之家,每年所需口粮大概在八百斤左右。”
“那税多少呢?”
“若只算田租的话,每丁每年纳税三百二十斤。”
“每丁每年三百二十斤,这并不算重。。”
徐卓出言说道:“除去纳粟三百二十斤,还有绢两丈,绵三两。服徭役二十天。”
李佑点了点头,总体来说,租庸调制是利国利民的政策,可这只能存在于短期,均田制的破坏是一定的,即使没有安史之乱,这是经过历史验证的。可是他现在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些东西,他只有这一亩三分地,他现在才深刻的明白杜如晦语重心长的那句话——要想办更多的事,就要有更大的权利。
他没有发牢骚,跟着徐卓一起愤世嫉俗,而是问道:“你这些数字是哪里得来的?”
“都是每年税收时,所调查记载的。”刘慜如实答道。
李佑看着一望无际的田野,点了点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啊,我看,我们还是应该去问一问百姓们,看看他们是怎么看待的。”
“大人,咱们下去他们也不一定会说吧。”徐卓有些顾忌的说道。
李佑笑了笑,将他们带到了昨日的凉亭,然后对着众人说道:“咱们的帽子太高了,百姓自然不敢过来,诸位不妨把帽子脱下来,看看百姓会不会与我们说上几句真心话呢?”
说着,张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