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算天,测地,知未来
【诗引:微中窥道】
小道似无常,细察即非常。
算天还算地,万事在一方。
清晨的薄雾中,朱灯六被一名锦衣卫从天工署带到御花园。这次召见不同于往日,他隐约感到,这不仅是一次讲解,而更像是一次试探。
御花园中,朱棣正在一片湖边踱步,身后跟着几名侍卫和天官李庆。他似乎心情不错,湖面倒映着他的影子,一阵微风吹过,水波荡漾,将倒影打碎。
“朱灯六。”朱棣站定,指了指湖面,转头看向他,“你既说数理之道可解世间万物,那今日便为朕解一道题:为何这湖中的倒影,会随风而动?”
朱灯六心中一凛。他知道,这问题表面简单,实际上蕴藏深意。朱棣并非在寻求单纯的答案,而是在试探微积分是否真的能回答那些看似无法解释的现象。
他上前一步,低头行礼:“陛下,此题臣愿尝试解答。”
朱棣一挥手:“你讲吧。”
朱灯六抬头看向湖面,沉思片刻,然后说道:“陛下,这湖面原本平静,倒影清晰,可风一动,湖水波纹起伏,倒影随之摇曳。这变化的本质,便是风力与湖水之间的作用。”
他蹲下身,捧起一捧水,缓缓洒回湖中:“风虽无形,但它推动湖水的力量可以感知。水波的每一次起伏,都是风力在某一点施加的结果。”
朱棣眯起眼:“那你说的数理,又如何解释这种变化?”
“陛下请看。”朱灯六指着湖面的波纹说道,“水波并非无序,而是有规律的起伏。臣斗胆以为,这种规律可用‘微分’之理拆解开来:波纹的每一个峰谷,都可以看作风力在某一点的作用。”
他顿了顿,用手在湖面划了一道弧线:“将整片湖面的波纹分为无数极小的区域,每一片区域都受到不同方向的风力作用。将这些小区域的变化加以观察,便可推测出风力的大小与方向。”
朱棣的目光随着他指向的方向移动,片刻后露出一丝若有所思的表情:“你的意思是,只要细分得足够小,便可测得这风的全貌?”
“正是如此。”朱灯六点头,“风看似无形,却可通过其对湖面的作用被感知;湖面的变化虽杂乱,但拆分后仍有章法。臣以为,世间万物之变化,皆可用此理去探求。”
朱棣捋着胡须,眼中闪过一丝兴味:“那若风不止,水波无尽,你又如何解之?”
朱灯六笑了笑:“无尽之波,亦可逐一探测;无穷之动,亦可分而治之。这便是臣所讲的‘穷极于微’。风虽不止,然每一刻的变化皆有迹可循。”
李庆冷哼一声:“听上去玄乎得很,可朕若问你,这风波能否预知未来,你又如何回答?”
朱灯六转身看向李庆,微微一笑:“天官大人所言极是。臣斗胆以为,若能准确记录风力与水波的当下变化,便可推测其未来的趋势。”
他指了指湖面:“臣请天官注意,这一波刚起,下一波必然紧随而至。以水波的间距与起伏为基础,可推测接下来的波纹将如何展开。”
朱棣目光灼灼:“你是说,朕若想知风动之全貌,竟可借此法窥探未来?”
朱灯六跪下答道:“正是。世间万物的变化,皆是过去与现在的延续。臣不过是通过‘无穷小’将每一刻的变化精确解析,进而预测将来的轨迹。”
朱棣抬头看着湖面,目光深邃。风掠过湖面,波纹如涟漪般扩散,远远荡开。他点了点头:“很好,朕明白了。数理虽微,却可窥天机。”
他转过身,看向身后的李庆:“你也该学学了。此法若真可行,对大明的天文测算必有裨益。”
李庆面露不甘,勉强拱手:“臣谨遵圣意。”
朱棣却似未察觉他的不快,继续说道:“朱灯六,朕还有一问。若朕问你一座山的高度,你是否也能用你的数理之法测出?”
朱灯六早有准备。他站起身,抬手指向御花园远处的一座假山:“陛下,这座假山虽小,但其测量之法却与真山无异。臣斗胆演示一二。”
他从随身带来的箱子中取出一支木杆,将其插入地面,然后命一名侍卫站在木杆后方,再用手比划着观测假山的顶端。
“此法名为‘测影’。”朱灯六解释道,“假山之高,可通过木杆的高度与影长之比求得。”
“哦?”朱棣饶有兴趣地问道,“如何求得?”
“臣以此杆为基准,将其高度设为一定值,再记录杆影与山影的长度比例。依此计算,可得出假山的高度。”
他举起一卷纸,将记录好的数据呈上:“臣用数理推演,假山高度应为九尺三寸。”
朱棣接过纸卷,命人实地丈量。片刻后,结果传来,假山的高度果然与朱灯六的计算分毫不差。
“果然精准!”朱棣抚掌大笑,显然对这个结果非常满意,“朕以为,你这数理之法虽不似天命玄妙,却实用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