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执
第109章争执
托陆憬的福,原本只想午憩一个时辰的顾宁熙,睡到黄昏时分起来用晚膳时仍觉疲累。
午后的陆憬倒是神清气爽去御书房理政,依照顾宁熙临睡前的交代,还将礼部未尽的两桩事宜处置完毕。
晚间回后宫时,坤宁殿已然闭门谢客。
孙敬瞧着自家又被拒之门外的陛下,默默向后退远了两步。吟竹不敢抬头,壮着胆子道:“皇后娘已经睡下了,请陛下明日再来。”陆憬望着紧闭的殿门,他午后分明也没做什么啊。不就是压着人在榻上尽兴了些,不就是抱着人去沐浴时,又……
想着想着,陆憬也罕见地心虚起来。
不过回瑞和殿自然是不可能的,陆憬道:“春闱有要务,须得皇后知晓,还不去通传?”
吟竹只得领了命令:“陛下请。”
顾宁熙方在榻边读书,黄昏时醒来后她没有再挽发,墨发柔顺地披拂着。陆憬入殿时,顾宁熙亦懒得与他装样子,翻过了一页书。“不是说睡下了?”
陆憬如是问着,将人揽抱到自己怀中,顾宁熙以书抵在二人中央。“陛下行事荒诞,臣妾身为后宫之主,有劝谏之责。”“哪里荒唐了?”
顾宁熙瞪他一眼:“白日宣一一陛下心知肚明就好。”“这也不是第一回啊。”
陆憬轻笑,知道元乐虽没有接话,但还是默认他今晚可以留下。春夜和暖,二人相拥而眠。
顾宁熙枕在陆憬胸膛,午后睡得太足,一时还没有困意。陆憬把玩她一缕墨发,趁此道:“砚铭昨日又佩了一枚新香囊,绣的是麒麟。”
顾宁熙想到刺绣便头疼,声音懒洋洋的:“放心吧,等我阿姊入仕后,他便没有这等好日子了。”
陆憬笑道:“你便对她这般有信心?”
“那是当然,她可是我的阿姊。”
顾宁熙与陆憬已经议定,今年的殿试由他主持。顾宁熙避嫌,也正好腾出精力安排钱粮调度。
突厥内乱,朝廷出兵梁地,保障前方军资供给成了户部与兵部的要务。顾宁熙全盘接手此事,有不解之处便向陆憬求教。她欲开辟运粮新道,亦是为日后对突厥用兵作准备。
她提起一事:“户部侍郎前日上了一封疏要,其中有一条,是恢复前代的义仓制度。”
义仓者,实为防备灾荒而设的地方粮仓。前代正式推广义仓制度,每家每户都要缴纳粮食,上户纳粟一石,中户七斗,下户四斗。义仓中的粮食由乡社照管,本意自然是好的,为“损有余而补不足”。然因约束不当,义仓中粮食贪污、偷盗的事时有发生。上缴这样一笔粮食,也日益成为百姓不小的负担。而当真到了灾年,前代的当权者却又舍不得将义仓中的粮食放出,点名要用作军需,只进不出。义仓制度由此渐渐废弛。
户部侍郎重新提起此项时,顾宁熙不由认真考虑起来。“陛下觉得呢?”
陆憬与顾宁熙意见相仿,义仓制度有其中的道理,本朝可以采用之。只不过如何施行,还须再加以改进。
说过粮食,又不得不谈到国内户数。
数十年的战乱使中原人口锐减,被劫掠或是逃亡外藩的百姓数不胜数。为恢复人丁,朝廷双管齐下。一面向突厥、薛延陀等赎回汉家人口,一面鼓励民间婚配。
两年下来有所成效,但还不够明朗。
无论是农事生产,还是对外作战,都离不开人口。陆憬预备将辖地内户数增长纳入地方官的考核,加以赏罚。“这倒是个好主意。"顾宁熙曾在朝为官,倘若将地方人口算入官员政绩,他们必定更为上心。
她接着道:“近两年朝廷粮食有富余。正月以来有诞育子嗣者,朝廷可给奖励粟米。”
二人一番商议,将数额定为一石。
既鼓励百姓生子,顾宁熙道:“也不知我们何时能有孩子。”她想到自己梦中那个明媚张扬的女儿,她说这辈子还要做母后的第一个孩子。
“顺其自然罢。"陆憬语气从容,毕竞眼下朝中也不安稳,他希望他们的孩子出生时,便能看到锦绣江山。
父皇已请李太卜为他们二人算过。他和元乐有子嗣缘,约摸还有一两年的光景。
“不过一一"陆憬话锋一转,手向顾宁熙衣襟中探去,“事在人为。”“…陆祈安!!!”
丰盈处握于掌心,春光醉人,惹人忘返,不知天地为何物。又是一年新科进士入朝,吏部分派官职,士子们各安其位。殿试的考生答卷皆糊其名,顾宁婉高中进士第十二,授礼部七品主簿,专司学务。
秦滢落第,所幸不曾太过灰心,预备来年再战。所谓“五十少进士”,她尚有大把光阴。
突厥内乱仍在继续,御书房中陆憬与顾宁熙同阅过密报。陆憬腰间佩了一枚新香囊,顾宁熙忙里偷闲,费了一个月的工夫绣成。香囊寓意五谷丰登,衣食丰足。其上不多不少正好绣了两株禾苗,一目了然。陆情自然喜欢,接连佩了三日。
说回突厥战事,东西部交战,东面何利可汗本为突厥默认的储君,而西面始利可汗麾下土地广袤,兵精粮足,狼子野心早便按捺不住。顾宁熙望突厥舆图,中原帝王尚且不认嫡长子继承,政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