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提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大汉女侯 > 科举

科举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第103章科举

在大汉,处理皇帝召令有一套标准的方案,需要走很多严密的流程和步骤。不过刘彻起草完招贤令后,很快就收到了贤才的自荐。守在殿外的小黄门进来禀报:“陛下,外面有一茂才看完您的招贤令后,响应诏书,前来对策。”

这可就奇怪了,这招贤令才刚送到尚书台中正式誉写,离开朕手中还不到一天,这么快的功夫,究竞是哪里来的茂才?“是何人?”

刘彻下意识认为是尚书台中某位官吏的家眷前来自荐。来得这样快,此人最好真有才能,否则朕就把他流放到岭南吸瘴气去!“是…“小黄门支支吾吾,最后来了句,“是博昌侯。”刘彻:…

刘彻有亿点无语。

好消息:是真有才能。

坏消息:老熟人。

都老君老臣的了,还整出这么一套无聊的把戏:“让她进来。”这个闻卿啊,怎么别的不学,偏偏也学会了东方朔那个滑(gü)稽的性子,真是胡闹。

都怪东方朔把闻棠给教坏了!

“臣参见陛下,陛下长乐未央。”

刘彻道:“怎么,闻卿也学会了仙人那种能扯下一根毛发,将其幻化成人的法术?″

然后扯下十八根头发幻化成十八个闻卿去大汉新增的十八个郡中干活,本体则留在长安干活,若真如此,那他这求贤诏不下也罢。闻棠强调道:“这真没有。”

而后将藏在衣袖中的《关于大汉采用科举制选拔人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献给刘彻。

熟悉的配方,同样的厚度。

就是这个量大管饱效果好!

一一以及同样的天子夙兴夜寐,宵衣旺食。少见地,刘彻心脏微微颤动了一下。

看这厚度,可绝对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写完的。刘彻:朕又得远离舞乐欢愉三天。

从前,他最讨厌那种处理事情磨磨蹭蹭,好长时间都想不出一个有用方案的没用臣子。但闻卿也有点太勤劳了,人家的奏疏都是按张算,一张两张的,三张都算勤勉了。她倒好,按沓算,这一本书扔出去,都能砸晕一只猎犬。“不过有帮您选拔人才的法子。”

闻棠献策的手微微往前伸了伸,内心腹诽:陛下快快接旨,啊不接奏疏啊!

君臣之间倒反天罡。

刘彻伸手,拿过奏疏,然后说了句:“坐下吧,”其实闻棠在工作这方面远不及刘彻积极勤奋,毕竟大汉是老刘家的产业,而不是闻棠的产业。

她之所以每次都能给刘彻拿出许多资料,是因为经过她的不懈努力,将图书馆里的时间流速变成了外面的八分之一,也就是说,外界经过一晚,她能在图书馆里学八晚的知识。

一棠更比八棠强。

刘彻将视线停在奏疏标题上一段时间,而后翻开内页,一边翻,一遍问:“这科举制就是你给朕想到的招人才法子?”和其他大臣们密密麻麻的奏疏不同,闻棠奏疏格式整齐,条理清晰一-还有思维导图。

科举制隋朝产生,唐朝发展,宋朝改革,早期的某些政策会有弊端,闻棠直接将这些pass掉了,但诸如武周时期的糊名法和誉录法,这种使阅卷官员无法辩认笔迹,减少舞弊可能的好方法倒是全都写上了。闻棠回道:“正是。”

如今的选官制度还挺多的,当官的直接保举自己家族子弟为官(任子制),公卿大臣举荐自己的门生故吏,或者直接花钱买官。小众路线就是像东方朔一样直接给皇帝写信自荐,这招胜算非常渺茫,但事成之后官位却大。不过主要方法还是察举制和征辟制。

征辟制就是像刘彻这个求贤诏一样,自上而下地选拔些有名望、有能力的茂才。

察举制则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如果乡县中某人名声极好,在某方面特别突出,能力很强,经过地方长官考察,就会被推荐给中央,老试合格者即可授予官职,公孙弘就是通过这个方法当官的。察举的科目有很多种,例如举孝廉、举茂才、贤良方正、明经秀才等。为什么二十四孝里一些很炸裂的故事都发生在两汉三国魏晋时期?因为名声好听能被举荐为官,而这里面最容易达成的就是举孝廉,毕竞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嘛。

察举制时的孝:卧冰求鲤,郭巨埋儿,严冬时节非要给老母亲搞春笋,然后达成成就一一官至司空,或者洗钱成功。科举制时的孝:给父母清洗个便器,为了更好照顾父母而辞官归乡。按照这上面的说法,最大的孝子应该是曹昂和李密。不过现在的举孝廉制度还没到后世那样畸形的程度。刘彻选官,从来不看出身,什么奴隶外戚商人外国人、养猪的、放羊的、只要你有能力,统统来未央宫中给朕干活!所以他迅速看完科举制流程之后,很快就有了大概了解。从前每个郡只有一名人选,虽然是优中选优的茂才,但大汉也缺少底层官吏啊。让那些有栋梁之才的人去偏僻小县教化蛮夷,刘彻还真有点舍不得。这就体现出科举制的好处了,能选出万中无一的优秀人才,也能选出中低层人才,让这些能在乡试,会试中脱颖而出,但却考不过顶尖人才的考生去当府衙小吏,朝廷既不缺人手,也不辱没人才。主要殿试及第者为天子门生这个法子很得刘彻心意,天子的门生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