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朱元璋:又一个孙子死而复生
文华殿,小朝会。
太子朱标手里拿着一份来自泉州的奏折,脸上满是笑意。
“诸位爱卿,今日召大家来,是有件开海的喜事要通传。”朱标笑意更浓:“泉州已经开港,头一笔订单就来了,南洋苏门答腊、爪哇诸国的商人联合递了单子,要十万匹松江棉布,按当前十五两一匹算,这一笔买卖,就能赚下九十万两!”
“九十万两?”殿内立刻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呼。
大明国库一年的常规赋税,也不过三四百万两,这一笔买卖就占了近四分之一,简直是天降横财。朱英微微一笑,拱手道:“太子殿下,这不过是开海的起步罢了。如今南洋商人只是初探,还摸不准咱们的货量与成色,待后续航线稳了,贸易渠道铺开来,咱们的棉布、丝绸、瓷器往海外运,那可真就是财源滚滚。”
户部侍郎夏原吉附和:“朱大人说得在理,这般将大明好物卖出去,既赚了银子,又扬了国威。”“夏大人说得轻巧,十万匹布可不是小数目!如今江南织户多是散户,一户人家日夜赶织,一月也出不了十匹布,这十万匹,要凑到什么时候?总不能凭空变出来吧?”朱允纹道。
朱标摆摆手,笑着解释:“允坟有所不知,朱英早有布局。泉州建了三座大纺织厂,雇了数百工匠集中织布,用的是格物院新纺纱机,织布机。如今头两座厂子已经试生产了,据格物院奏报,一台纺纱机抵得上十个织妇的效率,织布机也快了八成,等后续再添几座厂子,扩大规模,别说十万匹,就是一百万匹布,也能供得上!”
大臣们这下是真的大惊失色了。
连一直垂着眼的吕本,也忍不住抬了抬头,目光复杂地看向朱英,他原以为开海不过是虚张声势,没想到朱英连货源都提前备妥了,这心思之缜密,实在让人忌惮。
这时,杨士奇适时出列,躬身道:“朱尚书也说了,除了机器,还需全产业链跟上,棉花,蚕丝都需要供应的上,这不是一蹴而就能办到的。”
朱标点点头,深以为然。
他靠在椅背上,语气里满是感慨:“孤算过一笔账,只要这产业链跑顺了,单单这纺织一项赚的钱,用不了三年,就能超过现在大明国库的全年收入。到时候,咱们修黄河水利、扩北方驿道、养边军,都不用再愁没钱了。百姓也能跟着沾光,织工有活干,棉农能卖粮,这才是万民之福!”
朱英这时又补充道:“太子殿下所言极是,这才是开海的真正意义。不只是赚点银子,更要让大明的货物走遍海外。将来咱们的海上舰队开到哪里,丝绸、瓷器、棉布就卖到哪里,海外的白银、暹罗的大米、吕宋的香料,就会源源不断运回大明。有了钱,有了粮,咱们就能扩格物院、兴州县学堂、强沿海卫所,大明只会越来越强盛,再无外患内忧。”
殿内不少大臣都露出了振奋的神色,连之前对开海持疑虑的老臣,也渐渐点头称是。
朱标看着朱英,脸上的赞赏更浓:“这都是格物院的功劳啊。这几年他们造出的水车、纺纱机,还有改良的粮种等等,若不是有这些新东西,咱们也做不成这开海的大买卖,格物院当记大功。”朱允效脸色却越来越难看。
明明他是皇长孙,是将来要继承大统的人,可父亲眼里、大臣们心里,却总想着朱英的功劳。开海是朱英提的,纺织厂是朱英布局的,连格物院的功劳,也隐隐绕不开朱英的影子,他就像个局外人,只能眼睁睁看着朱英出尽风头。
一旁的吕本也垂着眼,脸色晦暗不明。
小朝会很快结束,大臣们陆续躬身告退,朱标却对朱英道:“朱英,你留一下,孤听听你对后续舰队布防的想法。”
这话落在刚走到殿门口的朱允效耳里,更是让他心头火起。
他脚步一顿,宽大的衣袖重重一甩,没回头,径直走出了文华殿。
又是朱英!
凭什么事事都是他?父亲和皇祖父眼里,就只有他一个人吗?这大明的好处,难道都要被他占尽了?从文华殿出来时,已近黄昏。
这几日因着泉州开海的后续事宜,他几乎天天留在文华殿与太子朱标一同议事,连午膳都是宫人直接送到殿内。
这般亲近,大臣们都看在眼里。
昨日礼部尚书见他从文华殿内出来,原本只是颔首致意,竞特意多走了两步来热情招呼;连素来不苟言笑的锦衣卫指挥使蒋球,遇上时也会多问一句“朱尚书这是回府?”。
谁都清楚,能与太子同食议事,这份看重,早已远超寻常臣子。
朱英没心思理会这些暗里的打量,出了午门便翻身上马,缰绳一扬,朝着济安堂去。
穿过两条热闹的街,远远就看见济安堂门口挂着的两盏红灯笼。
推门进去,菜香扑面而来。
戴清婉正站在桌边摆碗筷,眉眼弯弯:“回来啦?刚把最后一道鸡汤端上桌,快洗手吃饭。”朱允通已经坐在桌边了:“英哥,你可算回来了。戴姨今天炖的鸡汤超好喝,我都忍不住先尝了两口。朱英笑着应了声,洗手坐下,边吃边看向戴清婉:“对了,戴姨,马叔他们快班师回朝了。太子说了,漠北大捷的捷报已经快马送遍各省,大军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