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提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明世家五百年 > 第143章 语灭大臣

第143章 语灭大臣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昨夜的暴雨洗去了京城中一切浮躁与铅华,街上虽渗着积水,可迎面而来的风却甚是凉爽。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太子从南京被匆匆带回,一些不停歇的进了宫。

今日入宫朝见皇帝的一众大臣心中皆惴惴不安,已经料到这必然是一场政治上的地震,今日之后,太子或许便将会被废。

而汉王将登临储位,日后克继大统。

至于昨日同样进宫的群臣,数来数去,又有谁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呢?

除非黑衣宰相姚广孝和英国公张辅全力支持。

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尤其是英国公张辅身为勋贵,他能够不支持汉王作为储君,就已然是对太子最大的支持了,绝不可能在皇帝的面前为太子张目。

整座京城的官场,乃至于大明两京一十三省,都陷入了诡异的沉默中。

和储位相比,就连妖术之事,似乎也没人关注了。

纵然五府六部皆正常当值,但几乎所有人都没有心思关注部中事务。

政治关乎着每一个人的命运。

当今太子在文官中的威望颇高,如果他被废,受到影响的人会极多。

还有许多背地里转换门庭的人,更是焦急的等待着。

所有人都在等待着从宫中传出的消息。

哪怕已然猜到了事实,可还是希望早日尘埃落定,等待实在是过于煎熬。

即便是六部尚书这样的高官也为之焦急难耐。

早在第一次北征归来,皇帝故意找茬时,就有两个尚书被下狱,虽后获保释,但由小见大,若此番太子崩塌,上上下下,必然生乱。

许多官员已然下定决心,若是皇帝真的有废太子之意,便要死谏!

一直等到锦衣卫出了皇宫,一直等到宫使出了禁中。

那道废太子的旨意依旧不曾传出!

那些奏章深藏在怀中,欲要死谏的诸官员也都茫然无措。

稍倾,从宫中传出的信息在瞬间播散了全城。

皇帝竟然只字未提太子之事!

只严厉呵斥了诸省府官员,不上报妖术之事,乃是蒙蔽天听之举,其心可诛,江南文武官员,俱降一级使用!

对于江南文武官员而言,这当然是巨大的政治噩耗,一级至少是三年,甚至十年之功。

若是平日里,必然是要陷入沸反盈天之下。

可此时,几乎所有人都陷入了巨大的茫然之中。

发生了什么?

“有小道消息传出,汉王离开皇宫之时,脸色异常难看,昨日宫中有变啊!”

宫中必然生变这是任何人都能够看出来的。

“据说是李显穆泣血陈情,说服了陛下,使陛下和太子重新和睦!”

“李显穆有天纵之才,又深得陛下信重,却有几分可信。”

“今日入宫,便可知晓其中内情了。”

皇宫禁内,文渊阁。

一众内阁官员早已聚在阁中。

昨日在宫中所发生之事,作为内阁学士的杨士奇等人自然皆以知晓,甚至今日下发的诏令,就是他们所草拟。

如今阁中充斥着振奋之气,几乎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毫不掩饰的喜色,皆对李显穆深深拜倒。“若无明达。殿下此番必将……”杨士奇说不出话来了,只余下深深的叹息。

杨荣是内阁中年龄第二小的人,不似杨士奇有魁冠之意,所以他对李显穆从无偏见和嫉妒,此时自然接话道:“若无明达,太子殿下此番危矣。

此次明达之功,在于社稷天下,明达自今日而起,将风行于天下诸人,威望盛隆,有名臣之风了。”内阁中众人对李显穆皆是毫不掩饰的夸奖。

李显穆面上却非常平静,摇摇头道:“诸位实在是过谦了。

我是陛下的忠臣,何以却从为太子振声中而得到威望呢?

这累累的声望,于我而言,不过是拖累罢了。

自今日起,我将要与太子避嫌了。”

“何以如此?”

内阁众人闻言先是一惊,便要出声劝解,可刚张开嘴,却陷入了深深的沉默。

李显穆将众人神情收入眼底,暗自颔首,这内阁中果然都是绝顶聪明之人。

众阁臣回过神来,望向李显穆,眼底缓缓升起几丝敬佩和服膺之色。

有句老话,天下英杰之士,如过江之鲫,浪中白花。

可这等大才,绝大多数皆笃信自身,一意向前,愿意急流勇退的人却非常之少。

退步原来是向前。

说说容易,可谁不愿意,勇攀高峰,逆流而上?

大好局势,谁又愿意退一步?

可很多时候,退一步真是海阔天空,一味向前只能摔得粉身碎骨。

如今李显穆方才为太子立下大功,在太子心中凌驾于众人之上。

明眼人都能看的出来,如今朝中有姚广孝在,李显穆越不过这位黑衣宰相。

以李显穆的年纪,这永乐一朝只是他仕途的起点,下一朝时,才是他大展身手之际,有今日从龙救驾之功,再以他李氏两代和太子的情谊,到了下一朝,他的地位之高简直不可想象。

可李显穆竟愿意退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