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提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477章 冲啊快冲啊!赚钱的机会到了!

第477章 冲啊快冲啊!赚钱的机会到了!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上海县衙的门槛快被踏破了!

而另一边,卓敬刚在临时搭建的公务房里坐下,就有一群人涌了进来,为首的正是天津的老熟人——当年第一个在天津投钱建货栈的张掌柜。

“卓大人!您可算来了!”张掌柜笑得满脸褶子,身后跟着一群天津来的商户,“我们听说您来上海,连夜就坐船赶来了!造船厂、雪糖厂、琉璃厂还有码头港口这些,您说吧,缺多少银子,我们投!”

张掌柜可不是一个人,背后还有天津士绅商贾联合团体。

这群人里,有最早跟着在天津开货栈的,有参股造船厂的,还有做码头转运生意的,都是当年朱高炽和卓敬在天津拓荒时,第一批敢砸钱跟进的。

他们亲眼看着天津从一片荒地变成商船云集的巨镇,自己的银子也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当初投一万两的,现在连本带利能翻十倍;买了半亩地的,如今光租金就够吃一辈子。

可以说,他们是实打实靠着天津腾飞赚了个盆满钵满,对朱高炽和卓敬的眼光,早就信服得五体投地。

所以当他们听说这两位财神爷要建设上海时,连隔夜饭都没顾上吃,连夜在天津的商会馆聚齐了。

张掌柜刚把消息一说,底下就炸开了锅“天津的甜头还没尝够,上海又有机会了?”

“卓大人和胖殿下在哪,咱们就跟到哪!”

“钱不是问题,关键是能不能占上位置!”

没半个时辰,就凑齐了五十万两的启动资金,还公推张掌柜当代表,带着几个核心人物,坐着最快的船就追了过来。

到了上海见到卓敬,这群人连客套话都懒得说,直接拍着胸脯表决心不管是造船厂、雪糖厂,还是码头栈桥、货栈仓库,只要是朝廷规划内的项目,咱们都敢投!

银子管够,人手也能从天津调——当年在天津练出来的账房、管事、工匠,随便挑都能派上用场。

说白了,他们就是认准了“朱高炽+卓敬”这个财神爷组合,知道跟着这两位走,不管投什么,最后都能换成白花花的银子,疯狂投资就是了,压根不用操心赔本的事。

卓敬看着这群老伙计,心里暖了暖。

当年天津刚起步时,就是这些人敢跟着他砸钱,现在又追着来上海,可见是真信得过他们的模式。

“张掌柜有心了。”卓敬指着墙上的规划图,“造船厂要扩规模,需要十万两银子;雪糖厂要买甘蔗、建熬糖坊,得五万两;码头的栈桥、货栈,至少要二十万两。你们要是愿意投,按天津的规矩来——出钱占股,年底按利润分红,朝廷不占你们便宜,但账目得公开,规矩得按朝廷的来。”

“没问题!”张掌柜拍着胸脯,“我们信卓大人!这就回去让人搬银子来!”

除了这批天津投资人外,跟着来的还有江南本地的富商。

苏州的沈老爷找到卓敬时,手里捧着一本账册“卓大人,江南的绸缎、棉布若是能从上海出海,利润能翻三成。我愿出八万两,参股纺织厂,再捐两艘船运布料,只求能优先拿到出海的配额。”

卓敬看着账册上的数字,笑着点头“沈老爷是行家,有你参股,纺织厂的原料、销路都不用愁了。配额按出资和运量算,公平合理。”

短短几日,上海就变了模样。

县城里的客栈、饭馆全满了,连周边的农户都推着小车来卖吃食,赚得盆满钵满;码头上的船一天比一天多,运来的不光是银子,还有各地的工匠、伙计,都是奔着工厂、码头的活计来的;连街头巷尾的孩童都学会了念叨“造船厂”、“雪糖厂”,仿佛这些厂子已经立在了眼前。

朱高炽和朱雄英骑马走在街上,看着摩肩接踵的人群,听着南腔北调的吆喝,忍不住相视一笑。

“高炽,这才几天啊,就比天津刚起步时热闹多了。”

朱雄英看着街边一个正在搭棚子的茶馆老板,那老板正指挥着伙计挂招牌,上面写着“津沪茶馆”,显然是从天津赶来的。

“江南的底子本就厚,”朱高炽道,“天津是从无到有,上海是借势而起,所以上海发展肯定比天津更快更好!”

“天津当年起步时,北疆刚平定,百废待兴,既缺原料又缺人手,连烧砖的窑厂都得从南方调工匠,等于白手起家,每一步都得自己摸索;而上海不一样,江南的丝绸、棉布、茶叶堆在库房里等着出路,苏州的织机、松江的纺车日夜不停,这些都是现成的原料和产业基础,不用像天津那样从零开始建作坊、找货源。”

“再说人力,江南人口稠密,懂手艺的工匠一抓一大把,苏州的木匠、杭州的漆匠、松江的织工,离上海不过百里,招过来就能上手,比天津当年从北方调民夫、慢慢教手艺快得多。连商路都是现成的,长江水道上的货船常年不断,把江南的货运到上海,比天津从内陆调粮、调料省一半功夫。”

“更重要的是,天津的辐射范围主要是北疆和东海,上海却一头连着江南这个钱袋子,一头对着整个大洋,海外的市场比北疆大得多。江南的货从上海出海,能赚的利比在国内倒卖多几倍,商贾们看得明白,自然愿意把银子往上海砸,这股劲头比当年投天津时猛多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