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千年世家京兆韦氏(6K大章)
韦儇真情实意叮嘱道:“御前行走,看似荣耀无限,实则步步惊心,一言一行,皆在陛下眼底。伯父知晓你性情中有孤傲之气,望你能够收敛锋芒,勤勉侍奉。”
“御前带刀侍卫,储才于帝王之侧,学陛下治国之胸怀,习朝堂运转之机枢,更须谨记,你身后站着整个京兆韦氏。他日你之荣辱,即家族之荣辱。”
韦皋迎着伯父韦儇那沉重如山的目光,他感受着肩头传来的巨大压力,这不仅关乎个人的青云之志,更是融入家族存续的厚重责任与重振门楣的磅礴使命。
在这家族使命面前,韦皋后退一步,他对着伯父韦儇和父亲韦贲,深深一揖,声音清越如金玉交击,带着破釜沉舟的决绝说道:“伯父教诲,如雷贯耳;父亲期许,重逾泰山。皋虽年少识浅,然此身既系家族荣辱,敢不竭尽驽钝,肝脑涂地?”
“自今日始,皋必收敛心性,夙夜匪懈,随侍御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学陛下经天纬地之胸襟,习朝堂经纬纵横之机要,谨言慎行,持身以正。上不负陛下天恩浩荡,下不负家族长辈殷殷重托,更不负京兆韦氏累世清名。”
韦儇引着韦贲与韦皋父子两人来到书房,他从书架上取出《氏族志》,声音低沉而苍凉说道:“皋儿,今日陛下擢你为御前带刀侍卫,咫尺天颜,恩宠无双。”
“然欲承此重担,护我门楣于屹立不倒,须先明白,何谓世家,而我京兆韦氏,又是从何而来,凭何立世千年。”
“氏族者,非寻常富贵之家可比,其源溯至上古,乃古史官秉笔所录,代代相传之贵胄,即是官职有世代相传的显贵,族谱也记录着世代为官的家族。”
“上古帝王,设史官,掌谱牒,记血脉源流,定贵贱尊卑。故能入史册,能传谱牒者,方为真世家,其贵,其尊、其绵延,皆源于此。”
韦儇缓缓翻开这本《氏族志》,他一脸骄傲说道:“江河奔流,王朝更迭,世家亦随之播迁与兴替,然其根本,未曾断绝。”
“自永嘉南渡,衣冠过江,中原板荡,北地腥膻。我汉家衣冠,随晋室仓皇南渡,于那烟雨江南侨居,遂有侨姓。”
“过江侨姓以琅琊王氏、陈郡谢氏、汝南袁氏、兰陵萧氏最为尊贵,此四姓撑起半壁江山的脊梁!王导定鼎建康,谢安运筹淝水,其风流余韵,至今犹在传唱。”
“而这江东故地,则有土生土长之吴姓,以吴郡朱氏、张氏、顾氏、陆氏四姓为大。”
“北方大地齐鲁燕赵,自古豪杰辈出,此乃山东郡姓之渊薮,以太原王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五姓为大,门第清华冠于卿族,真可谓是门生故吏遍天下。”
“关中亦有郡姓,以京兆韦氏、河东裴氏、河东柳氏、河东薛氏、弘农杨氏、京兆杜氏,此六姓拱卫帝阙,或是出将入相,或掌典章制度。”
“至于代北之地,胡汉杂糅,则有虏姓,以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七姓为大。”韦皋听着伯父韦儇历数过江侨姓、吴姓、山东郡姓、关中郡姓、虏姓,完全把这二十六家煊赫千古的姓氏罗列出来,京兆韦氏正好就是其中之一。
韦儇轻轻把这本《氏族志》放在桌上,他语气近乎吟诵缓缓说道:“此二十六姓便是自魏晋以来真正的天潢贵冑,纵使王朝如走马灯般更迭,皇位上换了一个又一个姓氏。”
“然真正维系这社稷运转于不坠者,多是来自这二十六姓的世家子弟,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数百年。”
韦儇从书房抽屉取出一幅帛画,他声音带着血脉贲张的激动,指着帛画之人说道:“此乃我京兆韦氏显赫于世之始,前汉丞相韦贤公!位极人臣,封扶阳侯,执掌大汉国柄,定鼎中枢。”
紧接着,韦儇指着帛画另外两人说道:“这是韦贤公之子,韦玄成公!承父遗风,亦登相位。这是韦玄成公之子,韦赏公!虽未像父祖那般官至相位,然亦官居大司马、车骑将军,列为三公。”“自韦贤公起,京兆韦氏便已在京兆确立郡望地位,哪怕是在后汉两百年中,韦氏虽无复前汉三世三公之极盛,但是三辅冠族之名,天下公认,韦氏子弟或为州郡牧守,或为九卿属官,或治经学显名于世,门楣不坠。”
韦儇缓缓把这帛画收起来后,他郑重其事说道:“若再往前追溯,韦氏始祖,可追至汉初楚地大儒韦孟公。其《讽谏诗》犹在《汉书》中熠熠生辉。自韦孟公徙居邹鲁,再迁至关中京兆,开枝散叶,至今已近千年。”
“换而言之,京兆韦氏非那骤兴骤灭的暴发新贵可比,而是真正历经王朝更迭、兵燹战乱、胡汉交融的千年世家,这期间血脉未曾断绝,门风未曾倾颓,谱牒亦是清晰可考。”
韦皋早已激动得浑身颤抖,他挺直脊背仰望着帛画之人。
韦儇阐述京兆韦氏的光荣,他还不忘记叮嘱道:“皋儿,你要记住,这千年世家并非铁打的金山,永不倾颓。王朝更迭,国家兴衰,与国同休之世家大族,亦有没落与消亡。”
“昔日六朝时期,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为侨姓之首,门阀之冠!王与马,共天下;谢家宝树,芝兰玉树;其显赫,其风流,冠绝南朝,便是帝王亦须仰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