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开始测试
技术科角落改造成的临时实验间里,空气里混合着化学试剂、焊锡和淡淡的烧糊的味道。
窗户上蒙着水汽,外面轧钢厂机器的轰鸣声隐隐传来。
工作台上方的白炽灯亮着,照得很清楚。
李卫东站在工作台中间,额头上有些汗珠。
他刚刚放下手里非常小的镊子,动作很轻。
在他面前的防静电垫子上,放着一块只有半个巴掌大的绿色小电路板。
这板子看着不起眼,上面焊着几个比米粒稍大点的金属壳管子,还有些非常细的金属线,但排列得很紧凑整齐。
这就是他和张建国小组忙了几天几夜,不断调整改进才做出来的东西一一第一块他们自己做的晶体管小电路板样品。
张建国、朱永良、熊志鸿三个人围着工作台,都看得目不转睛。
朱永良舔了舔有点干的嘴唇,生怕这东西再出问题。
他们几个工作服上沾着焊锡粒和污点,脸上掩不住的疲倦,但眼神里又有些干成这件事的小骄傲,也有点对接下来测试的担心。
张建国绷着脸,嘴角勉强动了动,心里想着之前烧坏样品的事,更怕这次也扛不住检验。
李卫东做了个深呼吸,试图压下那股紧绷感。
他用专用的防静电布,格外仔细地又把样品表面轻轻擦了一遍,然后用镊子把它夹起来,稳稳放进一个银色的小铝盒里,里面铺着防静电海绵。
他仔细盖上盒盖。
这小小一块东西,不光是他想法的第一步实现,更是他想改变现有技术的起点。
他抬眼,看到技术科的刘工主任正背着手,站在门口光影交接的地方。
刘工眉头习惯性地微皱着,镜片后的眼睛像探照灯一样扫过他们每一个动作,眼神里有审视、有疑虑,但也藏着一丝希望。
李卫东捧着这个小铝盒,脚步带着点疲惫但更主要是责任,朝刘工走去。
脚步声在安静的房间里听起来特别清晰。
“刘主任,”李卫东声音还算平稳,把手里的盒子递过去,“第一批样品,按图纸做完初检了。这是第一块基本功能测试都通过的。”
刘工没有立刻接,而是先推了推鼻梁上的黑框眼镜,目光像钉子一样钉在盒子上:“所有功能都试过了?最关键的那个放大作用和开关功能呢?”
李卫东很肯定地点头:“是,都通了。
核心放大的位置和放大效果出来了,开关速度也对得上图纸预期。
外表检查了,焊点强度也抽测了,没发现问题。
目前没找到隐藏问题。”
“嗯。”
刘工鼻腔里应了一声,让人听不出好坏,这才伸手把盒子接过去。
盒子很轻,但他拿着却觉得不轻。
他没打开看,直接转身:“拿着东西,上我那边的专用测试台。
图纸、参数表、测试步骤单都带过来。
建国,你们三个也来,搭把手记录数据。”
他没多说,但这意思很明显:要用科里最好、最精确的进口仪器,一项一项严检。
张建国三人赶忙答应,飞快收拾好图纸、记录本和笔,跟上。
朱永良和熊志鸿对视一眼,心里又是期盼又有些发虚。
走过技术科大办公室,好几个正在画图算数的人都抬起头看他们。
刘工捧着银盒子一脸严肃,李卫东表情凝重眼神专注,后面跟着紧张兮兮的三人组。
办公室的空气似乎也静了一瞬,大家都猜到了,李工捣鼓的那个“晶体管宝贝”,好像真做出点东西了。
刘工的专用测试区在办公室靠里点,用文件柜隔了一下。
大工作台上摆着好几台闪灯的仪器:大号稳压电源、看起来很高级的示波器、能显示很精确数字的万用表、信号发生器(能发脉冲那种)、测晶体管特性的仪、耐压测试仪……这些家伙什面板复杂,显出工业制造的精细感,闻着有点淡淡的元器件味道。
光线也偏暗些,显得这里更专业和安静。
刘工把银盒子小心放在测试台最干净的地方,这才打开盖子。
那块绿莹莹的小电路板露了出来,在仪器冷光下看着更小了,上面那几个金属小管子尤其显眼。刘工不吭声,麻利地给自己戴上防静电手环,又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倍数很大的放大镜,凑到板子跟前细看。
“测放大倍数的点在边上这个特别小的点上。”
李卫东立刻上前一步,手指准确指向板子边上一个几乎看不清的小金点。
刘工还是没说话,只用镊子尖在那小点附近虚点了一下算是确认,然后拿着放大镜,沿着那根比头发还细的铜线仔细察看,又检查焊点锡料的形状和贴合度。
他看得非常认真,眉头越皱越紧。
张建国他们三个大气不敢出,翻开记录本,笔尖悬着等。
“线离得真近……”刘工自言自语地嘀咕了一句,像是在提醒做记录。
他直起身,放下放大镜,开始动手接线。
动作很快,有条不紊。
他先用带夹子的测试线,仔细地把稳压电源接到样品上一个专用的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