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吃惊
“记录:输入50毫伏峰峰值,输出约8.0伏峰峰值。
初步放大倍数约160倍。
波形没有明显变形。”
刘工的声音依旧平稳。
张建国飞快记下,笔尖在纸上划过。
这个放大倍数对于这么小的管子来说相当好。
但刘工脸上没什么表情,继续命令:“改输入信号:峰峰值100毫伏,频率5千赫兹。
观察高频时性能,找找最大输出不失真的极限点在哪里。”
输出波形依然清晰稳定,幅度也跟输入成比例增加。
当刘工把输入信号增加到300毫伏峰峰值时,输出波形上面才出现一点点被压平的痕迹(微弱的饱和失真)。
“好,到这个输入幅度时开始接近最大能放大的范围了。
记录上限值。”
刘工略停了一下,快速扭动信号发生器上的按钮切换波形和设置,“第二项,测试开关反应快不快。输入信号改成方波,频率10千赫兹,幅度0到5伏标准数字电平(TTL),脉宽一半对一半(50%占空比)。
示波器扫描速度调快到5微秒每格。”
示波器上清晰地显示出输入的方波脉冲。
屏幕右边通道显示出陡峭上升和下降的直角边线!完全不像电子管电路那种缓慢爬升的样子。“测一下从低电平到90%高电平的上升时间。”
刘工发出指令,同时自己紧盯着屏幕,操作示波器的测量功能精确读数。
“报告主任,”负责读取示波器数据的熊志鸿报告道,声音里有一丝激动,“上升时间大约0.5微秒!下降时间也差不多一样快!”
“记录!开关响应时间远低于图纸要求的最低值(1微秒)。”
刘工的语调听起来依然平稳,但李卫东注意到他握着探头的手有点用力,指关节有点泛白。示波器上那干脆利落的信号跳变,像是直接推翻了刘工最初关于晶体管“小东西没力气”的质疑。测试在一片严肃安静的气氛里继续推进。
刘工一项项核对着参数:
“测基极到发射极的电压…”(朱永良负责设置微电流,熊志鸿用万用表测电压),“测到Vbe~O.7V@IC=2mA,符合硅管特性。”
“测饱和压降…”(调整负载电阻),“Vce_sat~0.15V,比图纸要求的0.2V还低!更远低于电子管的饱和压降!”
“做反向耐压测试…”(使用特制的耐压测试仪),“Bvceo≥35V,大于图纸要求的30V!”“测那个栅极的阈值电压…”(使用图示仪测场效应管部分),“Vth~-3.8V,在设计允许的-2V到-5V范围内!”
每报告出一项合格甚至更优的数据,张建国就马上记录下来。
当所有图纸上标注的关键静态参数都一一检测过关后,房间里只剩下仪器运行的轻微声响和几个人明显有些重的呼吸声。
朱永良和熊志鸿相互看了看,眼神里满是惊讶和兴奋。
刘工操作完图示仪,拿起万用表笔的动作比开始时稍慢了半拍。
他沉默地重新接上一些线,然后启动了测试台旁边一台不小的恒温箱。
箱体里开始发出机器运行的声音。
他把装着样品的测试盒和连接的部分仪器小心地放进恒温箱里的测试架上。
“现在做温度稳定性测试。”
刘工简单说明了一下,启动了温控程序,“环境温度从25°C室温开始,升到60°C,再降到0°C,每个温度点保持半小时稳定,监测放大倍数的变化和零点有没有漂移。”
这才是最关键的考验,也是电子管系统最被大家抱怨的问题之一。
时间似乎变得很慢。
李卫东感觉额头有点冒汗。
张建国三人紧盯着箱体外连接着的示波器和万用表的显示屏。
加热器开始工作,箱子里温度慢慢爬升。
30°C,35°C,40C……温度计上的数字变化着。
“先记下25°C时的放大倍数基准值:160倍。”
刘工下令。
“是!基准放大倍数160倍。”
温度升到50°C,60°C。
示波器上的波形幅度似乎略微降低了一点。
“报告!60°C恒温半小时后,放大倍数约155倍!变化率大概-3%!”熊志鸿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
这样微小的变化,对于要求长期稳定工作的数控机床控制系统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稳定!要知道,同样条件下,电子管系统的放大倍数可能飘得乱七八糟甚至直接失效。
刘工没评价,只是命令:“降温,到0°C。”
制冷压缩机工作声更大了。
箱内温度快速下降。
50°C, 30°C, 10°C, 0°C。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报告!0°C恒温半小时后,放大倍数161倍!几乎回到基准值了!变化几乎可以忽略!”朱永良的声音都有点发颤了。
刘工紧抿着的嘴唇终于动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