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尝试生产吧
“停下吧。”
刘工终于说道。
他缓缓地拧上了大型电子管图示仪的电源开关。
屏幕上跳动的线条消失,整个测试区域陷入一种特别的安静中,连窗外的机器轰鸣都好像变模糊了。所有人都看着刘工。
他慢慢地摘下了他那副标志性的黑框眼镜,这个动作让他看上去少了点平时的严肃,多了点放松。他捏了捏眉心,然后用一种重新审视的眼光,仔细地看向静静躺在防静电盒里的那块绿色小电路板。他的眼神非常复杂,交织着强烈的惊讶、深深的难以置信、隐约的激动,以及一丝……不太好意思的感觉?好像有点后悔自己之前判断错了?他嘴唇动了动,似乎想说什么,但一时没说出来。
最后,所有这些情绪似乎都化作了长长的一声出气,带着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
他缓缓转过身,目光如同实质般落在李卫东脸上,那张年轻但异常沉稳的面孔此刻也因为长时间的沉默显得有些紧绷。
“卫东啊……”刘工的声音听起来有点沙哑,带着难以言说的感慨,“这几块……这小玩意儿……它……竞然……”
他似乎找不出更精准的形容,“图纸上那些数据指标,什么功耗低几十倍,什么稳定性好多少倍,什么速度快多少倍……我当时听着,实话实说,觉着有点玄乎!我刘德厚搞技术搞了这么多年,用过的电子管堆起来比人还高!心里头觉着这事儿太“悬’!可现在……”
他的声音大了起来,手指用力地点了点桌上的防静电盒,“这上面测出来的一清二楚!总功耗测试显示,它达到同样的放大效果,耗电还不到电子管方案的十分之一!这温升实验的数据明摆着,冻到结冰热到烫手,它关键的放大能力就变了百分之三!这叫什么?这叫稳!这叫靠得住!再看那开关反应的速度……零点几微秒就搞定了!电子管那慢慢吞吞的爬坡速度,跟它一比,简直是两个时代的东西!”他深深吸了口气,仿佛需要重新整理一下思路,目光变得热切而认真地看着李卫东:“这个性能……太出色了。
它不只是能代替电子管那么简单,这简直是……控制器技术要翻天覆地了啊!”
一个念头瞬间闯入脑海,他眼中放光,“要是……要是这些晶体管,还有这套设计思路……用到咱们厂正在研发的新一代数控机床-上….…”
刘工的呼吸明显变快了,声音里带着巨大的期待,“替换掉那些又大又笨、耗电多、启动慢、性能还不咋稳定的电子管……老天爷!”
他忍不住用力在桌面上按了一下,语气激动地接着说下去,“李卫东!这事儿要是真能成!咱轧钢厂出来的数控机床,光控制器机柜就能小上多少倍!轻多少斤!!能耗?那是直线往下降!省下的电钱和维护费用就不得了!最关键的是这个稳!”
刘工朝李卫东靠近一步,说得又快又清晰,“你想想现在的电子管数控,稍微热点、开机久点,指令就飘,加工精度就废!我们那些精加工订单为啥老出废品?为啥不敢开连轴转?关键问题就出在温度一高,参数乱飘上!……”
下午,红星轧钢厂技术科大办公室里气氛很紧张。
技术科主任刘工在办公室里踱来踱去,脚下的旧木地板嘎吱作响。
他时不时停下来,拿起桌上那块巴掌大小、嵌着银色小管子和细铜线的绿色电路板看看,眼神里有激动,也有难以完全相信的感觉。
几天前,这块晶体管控制核心测试出来的结果他记得很清楚:耗电少得惊人、力气够大、在不同温度下表现稳得出奇、反应速度更是快得离谱!这不是纸上谈兵,是实实在在的表现碾压!桌上散乱着各种图纸、计算稿纸和表格,那些划着红叉的地方,都是电子管比不上它的地方。
对面,九级工程师李卫东坐得笔直,手放在膝盖上一张刚画好的精密机械图纸上。
他刚跟刘工提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想法一一不再像以前那样,必须等新数控机床所有成百上千张零件图画完、都审完了,才去制造。
而是想改成“画好一部分图,审过立刻加工制造,测试这一部分;同时开始设计画下一部分的图纸”,这样交叉着同步推进。
这种做法很不一样,潜在的风险也不小。
“老刘,我知道这听起来步子太快,”李卫东的声音平静但清晰,打破了办公室的安静,也停下了刘工的踱步,“按老办法一步一步来当然稳。
但你也看到了,这台新机床的核心就是控制系统。
我们那个晶体管方案已经证明成功了,是质的飞跃!后面的驱动结构、伺服系统怎么设计,我这里思路很明确,图纸也在完善。”
他稍稍往前倾,手指点着图纸上复杂的伺服驱动器分解图,“如果还是等所有图画完再造,太耽误时间了!等所有图审完再去协调车床、工人,什么都晚了!厂里的时间等不起,上面要求的技术突破更等不起!”
李卫东的思路很清楚:“我的想法是,以我们已经验证成功的这个核心驱动单元为基础。
我马上完成这个单元的总装图和几个关键零件的详细图,立刻报审。
图纸和技术要求一通过,制造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