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记者会,饭局
2002年1月4日,北京城笼罩在一场罕见的寒流中。
中央戏剧学院的红砖主楼前,积雪被踩出无数交错的脚印,像一幅抽象派的铅笔画。
陈默站在礼堂侧门的阴影里,透过门缝看着里面攒动的人头。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西装袖口;这是表演系主任临时借给他的,袖口还留着淡淡的古龙水味道。
“紧张了?”
导演系副主任林教授不知何时站在了他身后,手里捧着一杯冒着热气的茉莉花茶。
老人眼镜后的目光锐利如常,但嘴角的皱纹比平日舒展了些。
陈默摇摇头,又点点头。
他注意到林教授的茶水里漂浮着一片茶叶梗,这让他想起拍摄期间,剧组每天早上的那壶劣质茶叶。
场记小张总说那味道像“泡烂的剧本纸”。
林教授突然压低声音,“记住,待会无论他们问什么,你就当是在给那群大一的兔崽子们上视听语言课。”
说完拍了拍他的肩膀,力道刚好让陈默想起第一次交作业被退回时的那个下午。
………
礼堂里的嘈杂声突然安静下来。
陈默深吸一口气,推开门时,扑面而来的暖气里混合着皮革、发胶和某种知名品牌粉底液的气味。
闪光灯瞬间亮成一片,他眯起眼,看见第一排坐着王校长。
老人今天罕见地打了领带,灰白的鬓角梳得一丝不苟,但陈默还是发现他左脚的皮鞋上沾着一点雪泥。
“让我们欢迎《不可饶恕》的导演,陈默同学!”
徐副校长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来,带着几分表演系老师特有的戏剧腔调。
陈默注意到今天打了绛红色的发胶,这让他想起剧本里那个关键场景中反复修改的“血色黎明”的色调。
台下突然爆发出一阵掌声,陈默在第三排看见了室友李想,这小子居然穿着那件万年不变的灰色连帽衫,正用手机偷拍。
旁边的表演系系花陈好倒是盛装出席,耳垂上的银质耳环在灯光下晃啊晃,像极了拍摄时那盏总也固定不好的反光板。
“陈导,您能谈谈创作初衷吗?”
《电影世界》的记者第一个举手,这是个戴圆框眼镜的年轻女性,说话时总是不自觉地转动手腕上的檀木手串。
陈默的视线掠过她,落在后排一个正在笔记本上涂鸦的男生身上;那是表演系的陈四成,去年冬天曾借过自己一台老式测光表。
陈默他开口时发现自己的声音在礼堂里产生轻微的回声。
“初衷,可能就像冬天里呵出的白气,你明知道它会消失,还是忍不住想看看它的形状。”
礼堂角落里突然传来“咔嚓”一声。
陈默转头看见宣传处的张老师正手忙脚乱地捡掉在地上的相机镜头盖。
这个画面莫名让他想起拍摄第三天,录音师老梁失手摔坏的那支麦克风。
“有评论认为您的长镜头运用是对安哲罗普洛斯的致敬?”
《当代电影》的主编推了推金丝眼镜,陈默注意到他的西装领口别着一枚小小的金徽章,在灯光下闪着傲慢的光。
“我们偷师的方式...”陈默轻轻按住面前微微颤抖的矿泉水瓶。
“就是把大师的语法变成自己的口吃。”
………
后排突然传来几声轻笑,他看见文学系的几个女生正捂着嘴交换眼神。
其中一个人的发梢染成了栗色,像极了他废片箱里那些曝光过度的胶片边缘。
王校长突然咳嗽了一声,陈默发现老人正用食指轻轻敲打座椅扶手。
节奏恰好是上学期视听语言课上的那段经典蒙太奇案例的剪辑点。
这个发现让他胃部突然涌起一阵暖流,就像杀青那晚喝到的那口劣质二锅头。
“电影里那个总在擦玻璃的老人...”
《南方周末》的文化记者举起录音笔,她的指甲油是那种低调的裸粉色。
“是否隐喻着某种社会现象?”
问题被一阵突然响起的手机铃声打断,陈默看见前排的教务主任慌乱地按掉电话,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这个瞬间让他想起拍摄期间,隔壁片场总是突然响起的消防警报。
陈默转动着手腕上的橡皮筋,这是客串于佳明杀青时送给他的。
“有些角色,就像你童年记忆里的某个路人,你不记得他的脸,但永远记得他衣服上的褶皱。”
他说这话时,注意到于佳明突然坐直了身体,耳环在颈侧投下细碎的阴影。
………
发布会进行到四十分钟时,陈默发现自己的后背在冬天里,有些轻微湿透。
他悄悄松了松领带,这个动作让坐在记者席最后排的某个女生突然举起相机。
她脖子上挂着中戏学生证的蓝色带子,镜头盖上的贴纸是那家他和剧组常去的麻辣烫店的logo。
“作为史上最年轻导演的入围者,你如何看待第六代导演作品。”
《环球银幕》的记者扶了扶眼镜。
………
问题被礼堂后门突然的响动打断,陈默抬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