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旅行
三天后,北电官网发布了一条简短声明。
“祝贺兄弟院校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中国电影教育的繁荣需要各院校共同努力。”
私下里,北电的课程改革已经悄然启动,据说将增加学生创作实践的比例。
两校之间的“较劲”也以一种幽默的方式继续着。
………
北电的官方声明发布后,中戏宣传部的打印机整整工作了一整天。
郑主任拿着这份措辞考究的声明反复研读,眼镜片上反射着窗外的阳光,让人看不清他的表情。
“表面功夫倒是做得漂亮。”
导演系王教授轻哼一声,手指敲打着办公桌。
“他们影视实践中心的预算去年就增加了三百万,现在倒跟我们谈'共同努力'?”
校长办公室里,徐校长正和几位院领导商讨对策。
“北电这招以退为进用得妙啊。”
他摘下眼镜擦了擦,“我们得有所回应,但姿态要高。”
当天下午,中戏官网发布了一条动态。
“艺术无界,创作无疆。祝贺北电学子在戛纳电影节再创佳绩!”
配图是两校历史性合影,2000年联合汇演时的老照片,评论区很快被两校学生攻占。
“中戏大气!”(互动118层)
“北电学子前来感谢!”
回复:“欢迎常来中戏看戏”
“虚假的peace&love”(”该评论已删除”)
在看似和谐的表象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
北电教务处的灯连续三晚亮到凌晨,课程改革方案改了又改。
据知情人士透露,新版培养方案将大二学生的短片创作从“选修”改为“必修”,器材借用权限也从研究生下放到了本科生。
“听说他们买了十台ARRI?”
中戏设备科的老李蹲在仓库门口抽烟,对来借设备的同学嘀咕。
“咱们这批老爷机该退休喽。”
两校的“较劲”很快蔓延到学生群体。
北电的表导楼前突然立起一块电子屏,滚动播放历届校友的获奖作品。
中戏则连夜在排练厅外墙绘制了巨幅涂鸦,把陈默领奖的剪影和姜文、闫建刚等中戏大师并列。
最精彩的较量发生在食堂,北电食堂突然推出“戛纳套餐”,中戏马上回敬“银熊特供”。
北电学生会在天涯发起“最美校园镜头”征集,中戏团委就组织“即兴短片48小时挑战赛”。
两校BBS上的热帖标题一个比一个损:
《论中戏演员在北电镜头里的表现力》
《北电导演来中戏找演员的十大理由》
《那年我们错过的保研名额》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唯一达成共识的是两校的保安大叔。
某个深夜的交班时分,中戏的张师傅和北电的李师傅在胡同口的小酒馆碰杯。
张师傅抿了口二锅头,“这班孩子较劲归较劲,昨天还有俩翻墙出去上网的呢。”
李师傅夹了粒花生米,“可不是,一个导演强,一个表演系强,搭配得还挺好。”
………
中戏的官网声明发布后,北电的师生们反应各异。
有人觉得这是中戏在示弱,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场面话。
但无论如何,这条声明确实让两校之间微妙的气氛缓和了不少。
陈默在食堂吃饭时,听到隔壁桌几个学生在讨论这事。
“这是认输了?”一个戴眼镜的男生压低声音问。
“认什么输,学校只是不想闹得太难看。”
另一个女生翻了个白眼,“再说了,北电的张艺谋、陈凯歌不照样是国际大导?一个柏林银熊而已,又不是金熊。”
陈默低头扒了两口饭,没吭声。
陈默自己其实不太喜欢这种比较。电影又不是体育比赛,非要分个输赢。
但有些事情,不是他能左右的。
………
三天后,北电官微突然发布了一条新动态:
【北电学子陆川作品《寻枪》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
配图是一张海报,导演署名:陆川,北电导演系毕业学生。
这条信息迅速登上天涯,评论区炸开了锅。
“北电果然还是牛啊!”
“中戏刚拿完柏林,北电就进戛纳再入上影节,这是杠上了?”
“别吵了,都是中国电影,骄傲就完事了!”
陈默刷到这条新闻时,正在图书馆写剧本。
点开《寻枪》的预告片看了两眼,画面构图和光影运用确实很有水准。
但这压根就不是陆川特色,姜文气息满满。他想了想,给这条信息点了个赞,可惜现在没得这功能。
………
中戏的师生们当然不会坐视不理。
第二天,导演系主任郑怀民在系内会议上宣布。
“从下学期开始,增设‘导演实践工作坊’,每个学生每学期必须完成一部15分钟以上的短片,学校提供设备和资金支持!”
台下顿时响起一片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