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太荒唐了!我绝不会成为那样的人——!!
李世民虽自视甚高,骨子里却不屑做这种事。
难道不上泰山封禅,他的帝业就不被承认了吗?
后来,大唐国力渐盛,他也确实起过再登泰山封禅的念头。
结果这边刚打算准备,辽东突发战事,他不得不亲征平叛,计划只得搁浅。
此后,他便彻底搁置了封禅之行。
或许也因为——他深知,自己这帝王之位,是血染宫墙换来的。
杀兄逼父登基,这段过往他不可能完全释怀。
内心深处的那抹愧疚,或许才是他始终未踏泰山的一道心障。
“我堂堂天可汗,四方来朝,都没动封禅这档子事。”
“你赵恒签了个赔礼条约,就敢跑去泰山耀武扬威?”
李世民嘴角抽搐,忍不住怒斥道。
“渭水之盟,是朕一生的羞辱。”
“朕尚且以此为耻,直到擒住吉利可汗,让他跳舞谢罪,才稍感心安。”
“赵恒你呢?”
“你这是……和亲也没送出去,赔款倒是给得挺快!”
……
洪武时期!
“一个签了澶渊之盟的皇帝,也敢跑去泰山搞封禅?”
“还搞了一出所谓的‘天书降临’的戏码,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宋真宗脸皮也太厚了点。”
老朱实在忍不住,骂出声来。
泰山封禅,那可不是谁都能去的,祖制森严,有硬性标准。
第一条,要有真功实绩。
你得在位期间做出些能拿得出手的事,才配得上封禅这等规格。
像秦始皇,开疆拓土,统一六国,本就是功绩盖世。
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这些人,治国有方,政绩卓著,自然配得上。
第二条,要有天命昭示,也就是所谓的祥瑞天象。
这种“天命”虽有时是人为营造,但总得有个像样的说法,得让百姓信。
第三条,封禅必须在太平盛世进行。
国家要安定,百姓要安乐,才好搞这种动静大的仪式。
那你宋真宗是哪条符合了?
就因为城下签了个屈辱的盟约,就屁颠屁颠地跑到泰山去封禅?
真是让人笑掉大牙。也难怪他之后,再无帝王敢于登泰山封禅。
他是一个人把这个盛典的“门槛”,硬生生拉低了不止一个档次!
而洪武皇帝,重铸河山,重整山河,建立起大明,自然有资格去封禅。
可他最终选择在南京的紫金山祭天,一是因为实事求是,劳民伤财的事,没必要。
二则也是因为宋真宗那一次闹剧,把泰山的“神圣感”冲淡了不少。
后来的皇帝们一看:
“连明太祖都不去泰山封禅,那我们还去干嘛?”
于是,封禅一事,自此成了历史。
……
永乐时期!
朱棣跟老爹完全不同。
他从来就没考虑过去封禅。
首先,他这皇位的“来路”,本就不太光明正大。
朱棣嘴上虽说得好听,是“洪武三十五年顺理成章接班”。
可大家心知肚明,靖难之役到底怎么回事,一清二楚。
他压根不想给后人留口实,自然也没必要去“象征性”地刷什么存在感。
再说了,朱棣一辈子太忙了——
北征草原、迁都北平、修史书、定典章……哪有时间去折腾封禅?
“我这点功劳,去泰山?还不如踏实干点实事。”
“唐太宗不也没去封禅?可这不妨碍他成为千古一帝。”
朱棣笑了笑,他一直以唐太宗为榜样。
偶像都没去,我自然也没必要。
【宋高宗——赵构】
【别名:海漂天子、金国干弟、南宋水鬼、漂移皇帝、海上无影脚赵大侠、跑得快……】
在宋真宗赵恒之后,北宋的皇帝们仿佛被历史刻意略过,根本没再被点名盘点。
接下来,登场的是南宋的皇帝!
……
大宋!
赵大看到天幕上那个名字和紧随其后的外号,差点没当场晕过去。
单是这些外号,就足够让他心率飙升,几乎心梗。
不看内容,光是那一串外号的“风格”,赵大就知道,这绝对不是什么褒奖之词!
堂堂大宋的皇帝,竟被称为“宋降宗”?!
赵大只觉得一阵眩晕,差点原地崩溃。
他往后扫了一眼,看看那一连串的宋代皇帝……顿时心凉半截。
老二就不提了。
宋真宗签下澶渊之盟、兴师动众跑去泰山封禅,最后成了“泰山最尬之旅”。
而在他之后的宋徽宗、宋钦宗,更是让靖康之难成为千古耻辱。
好在这俩没被播放在天幕,不然赵大的脸,怕是又要挂不住。
可眼下又冒出来一个——宋高宗赵构。
光是那些外号,就能想象这个人有多“传奇”。
赵大双手扶额,长叹一口气。
“要是柴荣没早逝就好了啊……”
而站在一旁的赵光义,脸色也